重庆市巴南区深化校地合作,育人才促发展——把“金点子”变成“金果子”
重庆市巴南区深化校地合作,育人才促发展——
把“金点子”变成“金果子”
本报记者 姜 峰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2日 第 19 版)
“我第一次来到创新中心,就打定主意在这里扎根。”已在重庆巴南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入驻3年的艾铄,用这句话形容他与这片创业沃土的初见。
2022年,艾铄刚从重庆理工大学毕业,就创办了重庆士继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年轻企业已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还拿到了多项专业资质。
从一名高校毕业生成功转型为企业负责人,艾铄的成长,得益于巴南区深化校地合作,实施人才共引共育工程。
艾铄口中的创新中心,就是巴南区党委政府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打造的创新孵化平台,专注于为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服务——从最初的“金点子”,到最终的“金果子”。
“刚出校门,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艾铄坦言,“创新中心给我们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主动对接创业导师,协助项目评估,并安排政策、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专业培训。对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缺乏经验的学生创业者来说,每一点支持都至关重要。”
2023年,艾铄的公司在“智慧治污”领域崭露头角,项目订单持续增加。但随着业务扩展,人手与资金问题接踵而至。创新中心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牵线搭桥,通过组织多轮项目路演活动,帮助企业获得5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
“这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艾铄感慨,“原本以为初创企业申请低息贷款流程复杂、耗时漫长,没想到每一个环节都有‘服务专员’贴心指导,不到一个月,资金就到位了。”
艾铄的经历并非个案。近年来,巴南区瞄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与高校联手,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当地着力打造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从政策咨询、项目孵化到资金支持、场地保障的一站式服务。
留住人才靠的不仅是开场的热情,更是持续的生态。巴南区积极推动校地互派干部人才实岗锻炼,建立产业教授制度,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专家、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在资金支持方面,区级配套政策持续加码,目前已累计投入5000万元资金支持人才原始创新。
巴南区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提供从孵化到中试的全周期服务;设立总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重点投资早期、小型、创新型和硬科技项目;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机制,成功匹配273项知识产权至园区企业,实现专利许可208件,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7.6亿元。
这一切,只为构建“人才+产业+创新”融合生态,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像艾铄这样的年轻人,正在巴南区这片沃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