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笔直人生 发表于  2025-05-19 08:41:20 4536字 ( 1/1703)

我的“同事”是机器人

给立体库装上“智慧大脑”,让机器人为车身“披挂彩衣”……95后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赵达,用代码把“科幻大片”搬进车间——

【跟着劳模去上班】我的“同事”是机器人

本报记者 柳姗姗 彭冰《工人日报》(2025年05月19日 05版)

50余辆汽车车身按照生产节拍在7层楼高的立体库内有序穿梭;“唱”着《让红旗飘》的AGV智能搬运车摆脱磁条轨道束缚,“品尝”自由的“滋味”;喷涂机器人配合默契地将不同颜色的色漆精准附着在车身指定位置……

5月13日,记者跟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红旗制造中心长青厂区涂装车间装备维修工段长赵达在智能车间点检设备时,“科幻大片”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在技能赛道,1996年出生的赵达像是拿到了“爽文男主”剧本。21岁入厂,25岁升任工段长,28岁当选吉林省劳模,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成了一汽集团最年轻的全国劳模。

走在涂装车间,生产线上几乎“人迹罕见”。赵达和工友们通常只需要操作手机和电脑就能完成设备点检,他们也因此拥有了新的职业身份——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在传统车间,完成这样的生产规模需要三四百人,现在100多名工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维修工段也从38人缩减到了18人。”赵达告诉记者,智能车间的维修工人不再单纯为设备“把脉问诊”,而是要为设备持续赋能,让智能生产线实现柔性生产。

记者目之所及,生产设备如臂使指、丝滑运转,赵达技能“逆袭”的密码就藏在这背后的一串串代码里。

时间拨回到2019年,新建车间急需一位涂装设备负责人,入厂不到两年却已初露锋芒的赵达毛遂自荐,担起重任。彼时,赵达不仅已“吃透”了设备,还在悄悄自学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

车间入口处庞大又灵活的立体库,就是赵达用代码重构生产逻辑的创新成果之一。

立体库类似立体停车场,不过这里停放的是需要送到生产线上涂胶、喷漆的汽车车身。这项引进技术原本的运行逻辑非常简单——按照时间顺序先入先出。

为进一步提升立体库的智能化水平,适应生产实际需求,赵达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团队“啃下”复杂的程序代码,给立体库装上了“智慧大脑”。升级后,立体库能自动根据订单灵活调整不同车型车身的上线顺序,还能预测车身是否需要返修。

在车间二楼的面漆生产线上,30台机器人正在为从立体库运上来的车身“披挂彩衣”。

操作台旁,赵达点开屏幕上的机器人喷漆轨迹立体图,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条新产线的“过人之处”:“把中涂线、面漆线两条生产线进行了合并,更适合车间生产小批量、定制化高端车型的需要,同时大幅节能降耗。”

实际上,眼前这些运行有序的机器人刚进车间时,个个不是“省油的灯”。

为了让“新同事”默契配合,赵达团队突破了80余道技术壁垒,自主完成了4种车型、71台机器人的调试,解决了国内首次使用CBS机器人无法自主应用的“卡脖子”难题,节省相关费用600余万元。他们还通过智能传感技术和智慧算法,解决了机器人胶枪无法离线测试的世界性行业难题,提升维修效率80%,提升涂胶一次合格率至100%,并因此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以前维修工就像‘消防员’,哪儿出现问题就去哪儿‘救火’,整天疲于奔命。现在利用智能技术手段,我们变成了‘防火员’,可以有更多时间搞创新、做改进,让整个车间的设备运转形成良性循环。”赵达如是介绍维修工作的变化。

为减少因停台对生产造成损失,赵达还琢磨出了预测性维修的新方法——通过智能技术提前预知设备故障,在设备停产期间进行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车间无人值守,设备质量零缺陷。

“光预测还不够,我还想让机器人维修机器人。”在赵达青年创新工作室内,赵达指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和团队开发车间设备维修智能体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在采集大量基础数据后,让机器人进行深度学习,自动推算出某台设备的哪个部件出现了什么问题,从而自动修复或给出最佳维修方案。

“我能改进些什么?我能创新些什么?我能为降本增效做些什么?”工作中,赵达总是以这“灵魂三问”鞭策自己,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赵三问”。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想要成为好工人,必须奋力奔跑,才能不被甩下。”采访结束时,“赵三问”对记者说。

采访手记

25岁升任工段长,28岁当选省劳模,29岁成为全国劳模……一线工人起步的赵达,成长速度堪比坐着“火箭”飞升。他“逆袭”的秘诀是什么?我们一路跟着他在涂装车间寻找答案。

这位顶着一张娃娃脸的95后,从事的工作很“新”——干着新职业,搞着新技术,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新团队;他取得的成就也很“新”——给立体库装上“智慧大脑”,让智能搬运车自由穿行,指挥机器人给车身“披挂彩衣”……

他的“新”与前瞻性创新密不可分。上学期间,他就对工业机器人感兴趣,参与了不少创新项目。当上维修工人后,他一边努力“吃透”设备,一边开展技术学习,这也成为他实现“逆袭”的关键一环。2019年,生成式AI(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开源,赵达就已经开始研究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后来,他将新技术应用到设备维修中,成功开发出了预测性维修的新方法。

采访中,赵达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进工厂、当工人的想象。他的“逆袭”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智能生产线会带给技能青年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中国智造需要更多像赵达这样的“新”工匠。

111皮皮 发表于  2025-05-19 10:20:49 31字 ( 0/211)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想要成为好工人,必须奋力奔跑,才能不被甩下。

给立体库装上“智慧大脑”,让机器人为车身“披挂彩衣”……95后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赵达,用代码把“科幻大片”搬进车间——

【跟着劳模去上班】我的“同事”是机器人

本报记者 柳姗姗 彭冰《工人日报》(2025年05月19日 05版)

50余辆汽车车身按照生产节拍在7层楼高的立体库内有序穿梭;“唱”着《让红旗飘》的AGV智能搬运车摆脱磁条轨道束缚,“品尝”自由的“滋味”;喷涂机器人配合默契地将不同颜色的色漆精准附着在车身指定位置……

5月13日,记者跟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红旗制造中心长青厂区涂装车间装备维修工段长赵达在智能车间点检设备时,“科幻大片”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在技能赛道,1996年出生的赵达像是拿到了“爽文男主”剧本。21岁入厂,25岁升任工段长,28岁当选吉林省劳模,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成了一汽集团最年轻的全国劳模。

走在涂装车间,生产线上几乎“人迹罕见”。赵达和工友们通常只需要操作手机和电脑就能完成设备点检,他们也因此拥有了新的职业身份——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在传统车间,完成这样的生产规模需要三四百人,现在100多名工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维修工段也从38人缩减到了18人。”赵达告诉记者,智能车间的维修工人不再单纯为设备“把脉问诊”,而是要为设备持续赋能,让智能生产线实现柔性生产。

记者目之所及,生产设备如臂使指、丝滑运转,赵达技能“逆袭”的密码就藏在这背后的一串串代码里。

时间拨回到2019年,新建车间急需一位涂装设备负责人,入厂不到两年却已初露锋芒的赵达毛遂自荐,担起重任。彼时,赵达不仅已“吃透”了设备,还在悄悄自学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

车间入口处庞大又灵活的立体库,就是赵达用代码重构生产逻辑的创新成果之一。

立体库类似立体停车场,不过这里停放的是需要送到生产线上涂胶、喷漆的汽车车身。这项引进技术原本的运行逻辑非常简单——按照时间顺序先入先出。

为进一步提升立体库的智能化水平,适应生产实际需求,赵达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团队“啃下”复杂的程序代码,给立体库装上了“智慧大脑”。升级后,立体库能自动根据订单灵活调整不同车型车身的上线顺序,还能预测车身是否需要返修。

在车间二楼的面漆生产线上,30台机器人正在为从立体库运上来的车身“披挂彩衣”。

操作台旁,赵达点开屏幕上的机器人喷漆轨迹立体图,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条新产线的“过人之处”:“把中涂线、面漆线两条生产线进行了合并,更适合车间生产小批量、定制化高端车型的需要,同时大幅节能降耗。”

实际上,眼前这些运行有序的机器人刚进车间时,个个不是“省油的灯”。

为了让“新同事”默契配合,赵达团队突破了80余道技术壁垒,自主完成了4种车型、71台机器人的调试,解决了国内首次使用CBS机器人无法自主应用的“卡脖子”难题,节省相关费用600余万元。他们还通过智能传感技术和智慧算法,解决了机器人胶枪无法离线测试的世界性行业难题,提升维修效率80%,提升涂胶一次合格率至100%,并因此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以前维修工就像‘消防员’,哪儿出现问题就去哪儿‘救火’,整天疲于奔命。现在利用智能技术手段,我们变成了‘防火员’,可以有更多时间搞创新、做改进,让整个车间的设备运转形成良性循环。”赵达如是介绍维修工作的变化。

为减少因停台对生产造成损失,赵达还琢磨出了预测性维修的新方法——通过智能技术提前预知设备故障,在设备停产期间进行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车间无人值守,设备质量零缺陷。

“光预测还不够,我还想让机器人维修机器人。”在赵达青年创新工作室内,赵达指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和团队开发车间设备维修智能体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在采集大量基础数据后,让机器人进行深度学习,自动推算出某台设备的哪个部件出现了什么问题,从而自动修复或给出最佳维修方案。

“我能改进些什么?我能创新些什么?我能为降本增效做些什么?”工作中,赵达总是以这“灵魂三问”鞭策自己,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赵三问”。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想要成为好工人,必须奋力奔跑,才能不被甩下。”采访结束时,“赵三问”对记者说。

采访手记

25岁升任工段长,28岁当选省劳模,29岁成为全国劳模……一线工人起步的赵达,成长速度堪比坐着“火箭”飞升。他“逆袭”的秘诀是什么?我们一路跟着他在涂装车间寻找答案。

这位顶着一张娃娃脸的95后,从事的工作很“新”——干着新职业,搞着新技术,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新团队;他取得的成就也很“新”——给立体库装上“智慧大脑”,让智能搬运车自由穿行,指挥机器人给车身“披挂彩衣”……

他的“新”与前瞻性创新密不可分。上学期间,他就对工业机器人感兴趣,参与了不少创新项目。当上维修工人后,他一边努力“吃透”设备,一边开展技术学习,这也成为他实现“逆袭”的关键一环。2019年,生成式AI(人工智能)技术还未开源,赵达就已经开始研究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后来,他将新技术应用到设备维修中,成功开发出了预测性维修的新方法。

采访中,赵达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进工厂、当工人的想象。他的“逆袭”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智能生产线会带给技能青年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中国智造需要更多像赵达这样的“新”工匠。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