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骆阳LuoYang 发表于  2025-04-16 10:49:38 6341字 ( 0/126)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林海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坚持红松育种六十余年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林海(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刘洪超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6日 第 15 版)


  核心阅读


  从辽宁一座小山村里的试验林场,发展为森林经营研究所,60多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这里接续奋斗,坚持开展红松育种。如今,红松茁壮、聚木成林,为国土绿化、防沙治沙作出贡献,红松产业链也进一步延伸,为更多群众拓宽致富路。


  


  林海起伏,松涛阵阵。


  “咱们在樟子松苗的顶枝上轻轻削一下,斜切下去,把红松芽嵌入削口,最后包扎固定。”4月7日,在紧邻科尔沁沙地的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他本改村,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尚福强与所里的5名科研工作者,正对牤牛河国有林场的职工们进行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技术指导。


  “通过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红松实生苗在沙地不易存活的问题,还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收益,丰富了科尔沁沙地治沙树种的构成,并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技术示范。”尚福强表示。


  视线转向辽宁本溪市,森林经营研究所所在地——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草河口村。


  在草河口村的“解放林”,森林经营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测量一棵棵高大的红松,为研究其生长规律积累数据。


  这片占地100余亩的红松林,种植于1949年4月。1958年4月,辽宁省林业局试验林场成立,也就是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的前身。


  67年来,林业科研工作者扎根在草河口这个小山村,接续奋斗,坚持开展红松育种。1999年至今,辽宁省通过林木良种审定或认定的红松良种共有16个,其中,森林经营研究所完成的就有14个。


  红松成林


  怎样筑起绿色屏障?


  在紧邻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的苗圃基地,来自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森林经营研究所的专家团队,正在对樟子松嫁接红松提供技术指导。


  “樟子松耐旱抗寒、耐贫瘠,是科尔沁沙地中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红松材质优良,嫁接后很适宜在沙地种植。”彰武县森莱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贾文武介绍。


  “红松是常绿针叶乔木,病虫害少,能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生长。它的根系发达,能有效涵养水源,缓解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稳定。围绕红松,其他灌木乔木还能更好成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经营研究所所长于洪亮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森林经营研究所就参与到国家“六五”至“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那时,东北三省的天然红松林因过度采伐、所剩不多,我们就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多部门联合,对红松天然林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已经退休的科研人员王行轩回忆。


  王行轩和森林经营研究所红松育种课题组的专家们,深入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原始森林,逐棵选取红松优树,并将采集的种子在辽宁进行繁育,准确评价出这些优树资源在辽宁的适应能力及增产效果。


  “得益于一代代红松育种专家的积累,我们利用他们留下的丰富种质资源,采用分子标记加传统育种的方法,开展高世代育种群体构建、种子园无性系配置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并于近期主导营建了红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加速了红松遗传改良进程。”尚福强表示。


  在这个小山村,7000余亩各树龄段的红松林茁壮成长,并成为国家级红松良种基地、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所在地。


  “我们选育的多个红松良种,推广面积已超15万亩。”于洪亮表示。


  红松育种


  为啥难度这么大?


  “这个证书,所里足足等了60多年。”今年1月,拿到辽宁省颁发的“草河口红松一代无性系种子园种子”的林木良种审定证书时,从事红松育种研究近20年的尚福强,眼角有些湿润。


  “这个种子园最初占地41亩,是老一辈林业人一锹一镐从荒石岗里刨出来的。”1958年,张安来到辽宁省林业局试验林场工作,主持营建了我国最早的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在这里,一棵棵20多米高的松树整齐排列,笔直挺立,当年科研工作者为种树在山上挖出的一阶阶梯田清晰可见。


  “红松良种选育周期长,与红松自身生长周期偏长有较大关联性。只有从事了林木育种这一行,才能体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尚福强告诉记者。


  原来,红松生长性状稳定期为26年至40年,此间,需长期跟踪研究种子园母树、子代幼苗和测定林的生长,对种子园种子的遗传性状进行评价,并结合种子的种实性状、营养成分等指标的测定,选育出遗传品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良种。


  王行轩1983年就来到所里工作,成为所里红松育种的科研带头人。“很多优树都生长在林子深处或险要之地,要找到它们,根本无路可循。”他说,他和同事们手持镰刀,砍掉挡路的荆棘,被枝条划伤和蚊虫叮咬都是家常便饭,“冬天灌木及落叶乔木等植物落叶后,我们就在没过膝盖的积雪中穿行搜寻,容易发现长势优良的红松,也更容易测量记录相关数据。”


  “在我们所,爬树是必备技能。”红松育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利民1994年来到所里工作,当年爬树的场景,他记忆犹新。为了采集到优质的穗条来嫁接,他们利用简易的爬树工具,徒手爬上二三十米高的松树。“年轻时,我能从这棵树直接荡到另一棵树上。到了秋天,就在野外搭帐篷,一连10多天守着松塔,生怕丢了。”张利民说。


  红松种子


  如何拓宽致富之路?


  “红松材质优良,坚硬且耐腐蚀。”尚福强说,“红松种子(俗称红松籽),广受消费者欢迎。”


  “从种植时间、密度,到如何剪枝、如何进行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所里的技术员都会给咱全程指导。”草河口镇正沟村村民刘国柱告诉记者。在这里,森林经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高源正给村民讲授树苗移栽的注意事项。


  “我们镇是松子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草河口镇党委书记杨秀权说。在草河口镇,红松种植面积已超过6万亩,人均年收入提高7000多元。2010年,草河口红松籽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森林经营研究所还主持制定了红松籽的本溪市地方标准。


  “红松长得很高,采集松塔要踩着脚扎子爬到二三十米高的松树顶端,还有的农户利用氢气球打松塔,十分危险。”虽然退居二线,张利民已将研究方向转为如何将红松矮化,并提高结果量,“经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松塔主要生长在红松顶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通过芽接法进行试验,通过这种方法实现顶端嫁接,极大缩短了红松结果周期,实现树木矮化。”


  如今,经过两年多苗圃试验,这种方法取得成功,芽接法也走出本溪,在东北三省推广,森林经营研究所还主持编制了《红松嫁接技术规程》的省级地方标准。


  闲下来的时候,入职没多久的90后马晓雨和高源,喜欢待在所里的档案室,仔细翻看微微泛黄的档案。档案室负责人张丽艳整理的足足三大铁柜的文件袋中,是工整的笔迹、手绘的图纸、详细的记录,周边地区红松资源的尺寸、位置、生长情况等详细信息都能在这里找到。


  “这是老一辈林业人的心血和智慧,在这里,我们能静下心来,感受前辈们坚毅执着、艰苦奋斗的志气,更能感受到一代代林业人接续传递、勇攀高峰的精神品格。”马晓雨说。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