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111皮皮 发表于  2024-10-10 16:11:00 7156字 ( 0/46)

一些养老机构里,“小老人”照看“老老人”

一些养老机构里,“小老人”照看“老老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护工短缺,一直是各类养老机构面对的共同问题。前不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江苏省镇江市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发现那里护工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九久老年康复中心有58位护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有20多人来自句容市白兔镇西井村,他们之间或是夫妻,或是亲戚,或是朋友,一个带一个。“苦是苦了点,但现在挣点钱,将来好养老。”65岁的徐素珍说。


  农村“小老人”的“挺身而出”,不仅缓解了护工短缺的问题,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一个好去处,或能实现“双赢”。


  护工干的是良心活


  近日,记者走访西井村,想了解为何有那么多“小老人”去做护工。


  前不久,记者在西井村村委会见到了69岁的王顺保和66岁的戴美珍。王顺保与戴美珍是夫妻,戴美珍2016年就去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做护工了,王顺保第二年才去。


  “当时收入不算高,每个月工资2500元,现在涨到每月4400多元。加上奖金,平均每月5000多元。”戴美珍说,“那时如果去集镇上打零工,每个月最多2000元。在养老院,不仅收入高一些,一日三餐和住宿还免费。”


  九久老年康复中心收住2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4岁,大多数失能失智,一半以上需要全护理。一个护工,要照顾3位老人。


  戴美珍简单讲述了他们每天的工作流程:


  按照规定,护工每天早晨5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给3位老人轮流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喂营养餐。


  晨会结束,帮助老人活动活动;午饭后午休到下午2点,再次给老人擦洗身体、换尿不湿、泡脚;晚饭后,给老人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凌晨2点,再次给老人换尿不湿。


  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我们每周要给老人洗三回澡,每位失能老人,每天要换6次尿不湿……不管是打饭,还是给老人洗澡,护工都要相互帮忙,否则忙不过来。”戴美珍说,“比如,坐轮椅的老人,可以推到浴室洗澡;没法坐轮椅的,就需要同事帮忙,一起把老人抬到浴室去洗澡,再抬回来。”


  “护工干的是良心活。比如给老人翻身、拍背,要把床倾斜到三四十度,每天拍三四次,减少老人肺部感染。比如尿不湿,多换一次少换一次,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我们坚持每天换6次,否则,老人身上不仅有异味,还容易生褥疮……康复中心每周也会检查两三次,如果老人生褥疮,我们会被罚款。”戴美珍说。


  去年底走访九久老年康复中心时,很多房间非常安静,确实没有什么异味。为了维护失能老人的尊严,这些护工付出了艰辛。


  “年轻人不愿意做护工。”戴美珍说,如果熟人问,她会说在养老院上班;如果不认识的人打听,她只会含糊地说在外打工。


  见到戴美珍的时候,正是她休假的第3天。“我们每月有3天假期,必须休息。明天我又要去上班了。在家没什么事,土地都流转了,没田可种就忙忙家务、走走亲戚。护工这份工作,对我而言,还是不错的。养老院每月14号按时发工资,能挣到钱很开心。”戴美珍笑着说。


  “小老人”同样要养老


  今年73岁的吴龙儿,也是2016年去做的护工,那年他65岁。


  “我一直忙到71岁,养老院说我年纪大了,劝我别再干了,我才回来。其实,当时我还想再干一两年。”吴龙儿有点不服老。


  哪怕回来后查出了胃病,吴龙儿也不后悔去做护工,“农村老人,大多数都是真正忙不动了,才不忙的。”


  吴龙儿的女儿在市里上班,难得回家,他全由老伴照料。“每天有鱼有肉,加强营养。”听得出来,吴龙儿一直心疼老伴吴小妹,因为“她一辈子没打过工”。现在,吴小妹在家里打起了零工。


  “老太婆有糖尿病,要打胰岛素,一个月4针,报销之后,还要自费300元。我的胃病,每月也要自费900元。我们都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此外每人每月还有近400元。她尽管身体不好,还是接了一些针织类的零工,每天能挣20多元,补贴点家用。”


  近年来,白兔镇兴起不少针织类企业,把一些简单的加工工艺分配给农民。企业送材料上门,上门收货。记者到吴龙儿家时,他的老伴正坐在堂屋做手工。隔壁的厨房里,飘来阵阵肉香,那是她在给吴龙儿煨排骨汤。


  “这帽子是出口产品,我就负责把绒球缝到帽子上。加工一顶帽子能赚一毛二分。我每天能缝一两百顶。”吴小妹说。


  与吴龙儿相比,王顺保更加“洒脱”。


  去年2月,王顺保决定不再做护工了,“养老院托我老婆带话,希望我再干一两年。但我说‘家里有事,就不去了’。实际上,我也该养老了。”68岁的他“急流勇退”,选择回家养老。在村委会座谈的时候,王顺保很认真地说:“毕竟,村里还是要有人看家的。”


  记者有一天去王顺保家里寻访,却没找到人。再三拍打铁门,院内没有任何反应,邻居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


  大门前二三十米的小路两边,盛开着鲜艳的百日菊。门口院墙边是鸡舍,庭院足有200平方米,除了菜地,还有鲜花,一片生机。电瓶车靠墙停放着,院子里空地上,正晒着地笼,那是王顺保用来捉鱼捉虾的。


  尽管当日没有遇到王顺保,记者能感觉到他回来后这两年过得还是很自在的。他儿子在南京上班,房子买在句容,两地车程30多分钟,他儿子几乎每天回句容。


  记者曾问他,手头该有十几二十万元积蓄吧?他笑而不答,只是说,他挣的钱,就是自己花的,儿子不需要。更关键的是,他目前身体健康,完全能过几年潇洒的日子。


  本地护工越来越少


  “过去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到外地做护工,说明我们这里比较落后啊。”西井村乡村振兴特聘岗专职人员刘佳说,“这几年,我们镇上、村里的经济都发展起来了,出去做护工的老人开始变少了。”


  诚如刘佳所言,这几年,到镇江市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做护工的村民的确越来越少。


  2020年10月,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创办10周年之际,曾经到西井村举办“扶贫帮困、感恩回馈”活动。那时候,西井村有40多人在做护工,但是现在只剩下10多人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些护工岁数大了,慢慢都回来了。另一方面,村里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愿意吃那份苦的人少了。西井村近年来发展了草坪基地、樱花苗圃,加上周边针织企业的零工,一些村民能够在家门口打工,选择空间变大了。”刘佳说。


  据刘佳介绍,村里有10多位五六十岁的女性,家里配备了缝纫机,镇上的小企业送单上门,上门收货,按件付钱,村民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以前她们可能会选择去养老院当护工,但她们现在不会去了。在家里打工,既能顾家,还很自由。”


  本地的护工逐渐减少,让九久老年康复中心董事长刘彤很是心烦。“护工一直短缺,我们是走一步、愁三步。”


  在聘请护工方面,刘彤走过不少弯路。开业初期,她委托中介公司找来8名外省女性,都是四五十岁。“但三个月后,她们一个人也没留下。”


  到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做护工,一般有7天试用期,主要是熟悉环境。试用期满后,再进行“师带徒”式的职业培训。“一些人因为干不了这个活,两三天都待不住。还有的人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也呆不下去。”刘彤苦恼地说,“对于护工,我们没得挑。能来,能吃得了这份苦,我们都要。”


  正是因为“没得挑”,周边农村的“小老人”,成为九久老年康复中心的护工主力。他们能吃苦,语言相近,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但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毕竟,他们也是老人了。


  曾经有位68岁的护工,在照顾老人过程中自己骨折了。尽管都给护工买了保险,九久老年康复中心为此另外赔付了3万元。“护工比我们更难,更苦。骨折后,他回家最起码休息两三个月。所以,赔就赔吧。”刘彤说。


  现如今,周边农村的“小老人”因为年迈或能在家门口就业而不来做护工了,刘彤的目光只能再次转向外市、外省。


  不同的省市,的确存在发展差异,刘彤可以暂时从外市、外省招聘到一些护工缓解燃眉之急。但在面对老龄化这个问题上,各地差异并不算大,将来都需要大批本地护工,因为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


  曾经有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开玩笑说,将来如果找不到护工,估计就得靠机器人了。随即又说:“冰冷的机器,怎么能替代得了有温度的手呢?”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