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CC茶茶酱 发表于  2024-06-19 09:00:22 4122字 ( 0/773)

种养融合让传统农场旧貌换新颜

种养融合让传统农场旧貌换新颜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楼德镇的千亩山农酥现代梨园,只见满园长柔毛野豌豆随风摇曳,淡紫色花朵竞相开放。梨子在枝头探出脑袋,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此情此景,梨园主人——新泰市天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信农牧)董事长刘光洲乐开了花。

  这里原来是个老式农场,以养鸭为主,同时种植苹果树、桃树、猕猴桃树等。如今这里成了大型养殖种植企业,刘光洲说:“是毛教授团队指引我们走上了一条种养融合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刘光洲口中的“毛教授”,是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毛志泉。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家携手,让老农场旧貌换新颜。

  “生态包袱”化作“绿色财富”

  早在2009年,楼德镇肉鸭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乡村能人”刘光洲联合40多家养殖户创办了宏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度非常红火。但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难题让他头疼。畜禽粪便和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硫及致病菌等污染物,并伴有恶臭。

  随着《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出台,减少污染物排放成了硬目标,刘光洲也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他明白,传统肉鸭养殖模式“规模小、污染高、疫病多、效益低”,产业带动能力有限,合作社转型迫在眉睫。

  但彼时的情况是,由于缺技术、缺人才,合作社的几次转型都失败了。谈起往事,刘光洲坦言:“那时,我们有些心灰意冷。”

  转机出现在一次调研之后。

  当时,泰安市科技局和新泰市科技局组织毛志泉等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到楼德镇调研。深度了解分析后,毛志泉提出破局思路:改造传统果园,打造种养融合的生态循环模式;通过畜禽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粪污”变“粪肥”。

  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这一想法不仅启发了刘光洲,也让毛志泉有了新计划。两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伙人。

  随后,在毛志泉的建议下,刘光洲建立了现代化园区。毛志泉还为园区引进了山农酥梨、维纳斯黄金苹果、鲁丽苹果等水果新品种,以及长柔毛野豌豆果园生草。使用现代化栽植模式,他们在老农场的基础上建起了近500亩示范基地。

  在园区里,毛志泉团队开展了宜机化建园技术集成示范。同时,针对幼树成形慢、结果晚、管理用工多等问题,他推广实施了免刻芽、省拉枝技术,并建起了果园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毛志泉的研究与实践并未就此止步。

  “我认为园区土地的价值不应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而应在种养一纵一横两个方向上延伸,实现立体式开发。”毛志泉表示。

  推动园区延伸产业链

  走进天信农牧的现代化养鸭基地,只见大棚内采用四层立体养殖模式,每平方米可养21只鸭子,密度是传统模式的4倍;从投料、给水、清粪到温湿度控制,全部实现自动化。鸭粪可被当作果园肥料,自此,天信农牧成了将种植、养殖统筹到一起的创业平台。

  “养殖环境好,鸭子基本不得病。”基地技术员鞠圣文说,这样不仅用药少、肉质好,鸭子还长得快。

  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科技支撑。天信农牧与毛志泉团队联合申报的“肉鸭—水果种养融合高效生态发展关键技术创新及示范”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项目。针对肉鸭高效养殖,团队陆续开展了密闭式叠层笼养鸭舍环境参数分析、笼养肉鸭生长及排泄参数分析、饲料类型对肉鸭生产性能及耗水的影响等研究,掌握了密闭式叠层笼养鸭舍温热环境变化规律,为优化健康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

  种养模式的优势在于生态循环。项目组引入了鸭粪污资源化应用关键技术,打造了化学沉降、除臭、调酸鸭粪液处理技术,并研发了有机肥。有机肥制造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施用到园区果园、回田二次应用,形成了种养生态循环。

  在“鸭粪有机肥沃土+引进优异品种+现代化栽培”模式下,刘光洲的种植基地走上了致富路。基地管理人员赵俊杰说:“去年是我们种植山农酥梨的第3年,亩产已达2000多斤,亩产值2万余元。酥梨口感好、甜度高,深受市场欢迎。”

  得益于毛志泉团队的技术支撑,在“专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机制下,天信农牧已在泰安市建成高标准规模养殖场10处,带动316个养殖大户户均年增收30余万元;辐射带动7000余名农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楼德镇16个村集体年增收320万元。

  现在,毛志泉又有了新想法。“养殖肉鸭、种植果树,不应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全部内容。” 毛志泉说,一块土地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多功能。他向记者展望,今后团队还将加快梨膏、酵素、果酒、肉鸭制品等产品的研发,形成配套工艺,延伸产业链。(王延斌 王静)

  来源:科技日报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