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可乐香草 发表于  2024-06-13 15:44:25 3246字 ( 0/0)

去年全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日超252万吨——释放海水综合利用潜能

去年全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日超252万吨——


释放海水综合利用潜能


本报记者 纪文慧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为每日2522956吨,比2022年每日增加165908吨。我国海水利用工作稳步推进。


强化供水保障


数据显示,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创造了55%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7%。海水综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是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目前国内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成熟,节约替代了大量淡水资源。截至去年底,年海水冷却用水量1853.79亿吨,比2022年增加了83.32亿吨;我国已建成海水循环冷却工程22个,总循环量为每小时193.48万吨。


海水富含多种元素,经提取利用具有重要开发价值。根据《报告》,2023年除海水制盐外,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产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钾。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山东、福建和海南等地。


从地区分布与用途看,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岛,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岛地区和天津、青岛2个沿海城市。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沿海多地积极推进海水淡化水的配置利用,将海水利用纳入当地非常规水源配置、水资源利用、碳达峰、海洋经济等政策文件中,海水淡化在沿海供水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攻关核心技术


在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现场,4条海水淡化产线正加紧作业。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阮国岭告诉记者,该项目日处理规模达15万吨,共有5条生产线,其中4条已于今年初陆续开始供水。


作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海水淡化技术的国家之一,我国具备海水淡化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但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反渗透、多效蒸馏两大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在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方面的探索日渐活跃。具体来看,超、微滤膜和压力膜壳已出口国外并具备一定竞争力;相关药剂通过国际认证,并用于10万吨级工程示范。不过,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依旧缺乏,产业链高端环节相对薄弱。


为了实现关键装备国产化,行业围绕高压泵、能量回收、反渗透膜等核心技术持续攻关。阮国岭介绍,尽管整体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由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团队牵头研制的单机3万吨/日配套国产化海水淡化装备,已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开展试验验证,很快将用于实践。


提升产业化水平


为加速释放海水综合利用潜力,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多部门统筹推进海水利用工作,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3年)》等文件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此前印发的《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强化技术研发、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能力等多方面提出14条举措,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产业链条,做好海水淡化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突破关键核心装备制造瓶颈,逐步解决关键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高从堦表示,要秉承新发展理念,补强产业链关键高端环节,构筑安全稳定的产品装备供应链。保障技术研发、集成示范等任务落地实施。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