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水滴头 发表于  2024-06-05 13:36:42 3917字 ( 1/1095)

天气渐热 防蚊虫攻略请收好

天气渐热 防蚊虫攻略请收好

来源:新华网


  端午节小长假临近,不少人打算去户外郊游或野营。随着天气渐热,蚊虫活动也更趋活跃,被叮咬后不仅痛痒难耐,一些蚊虫还可能导致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哪些蚊虫需要格外留意?居家和外出时应如何做好防护?被叮咬后如何处理?这份防蚊虫攻略助你安然度夏。


  这些虫类需要警惕


  入夏之后,虫媒传染病进入相对高发期。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暖湿化,很多虫类活跃的时间更长,活动范围增大。


  “近期因蜱虫咬伤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以前蜱虫的活跃时间是6月到9月,随着全球气候暖湿化,现在从4月到10月都要进行监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说。


  据介绍,蜱虫叮咬人体后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发布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一些相对更少见的昆虫伤人也不含糊,比如形似“大蚂蚁”,身形细长、橘黑相间的隐翅虫。“在脸上拍死一只虫子,刚开始只是有灼热感,后来越来越疼,起了一大块红斑脓疱。”近期,多位网友贴出照片,控诉被隐翅虫伤害的经历。


  专家表示,隐翅虫有强酸性体液,如果被“拍死”体液就会释放在人的皮肤上。因此,不要直接拍打隐翅虫,想办法将其赶走即可。处理隐翅虫可以用胶带粘、用多层纸巾按,不要直接接触虫体。放一盆清水并滴入风油精,能对隐翅虫起到诱杀作用。


  还有一种外形与蚊子相似的昆虫白蛉,在我国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北的农村地区,5月到9月进入活跃期。白蛉通常栖息于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喜欢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是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乏力消瘦、皮肤暗沉,容易被误诊漏诊。邹洋表示,夏秋季节如果身处白蛉出没的地区,建议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穿着长衣长裤,使用驱蚊剂、纱窗和蚊帐进行防护。如果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


  蚊子叮咬不容小视


  蚊子是夏天最常见的毒虫,也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者,比如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传播乙脑的库蚊和传播疟疾的按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北京地区最常见的蚊子种类一是淡色库蚊,另一种是白色伊蚊,后者正是我国常见的能传播登革热的蚊种。


  “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也称黑斑蚊、花斑蚊,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邹洋说,伊蚊的特点是主要在白天叮咬吸血,而非“昼伏夜出”。家里尤其要避免积水,即使是干净的存水,伊蚊也能在其中产卵繁殖。


  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今年前3个月,美洲地区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超过300万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邹洋说,登革热通常有几天的潜伏期,患者起病通常有高热、皮疹,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皮肤、鼻腔、牙龈、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症状。有过出境经历,尤其是去过登革热高发地区的人,出现症状后尤其要注意排查。


  对于驱蚊产品的选用,受访专家表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可以使用避蚊胺,其对蚊子之外的很多其他昆虫也有驱避效果。儿童选用驱虫剂,避蚊胺浓度不要超过30%,要注意避免喷到面部和误服。


  孩子和宠物尤其需要做好防虫


  夏季人们穿着凉爽,户外活动增多,喜欢去草丛、树林玩耍的孩子和宠物,相对更容易受到蜱虫侵害,做好防护很有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资料显示,蜱虫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京杭建议,野外露营、徒步时尽量穿浅色光滑的长衣长裤,能扎住裤脚更佳。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产品也能起到减少蜱虫叮咬的作用。在草丛、树林等地活动后,家长要重点检查孩子耳后、脖子、腋下等部位,看看有没有新增的“小黑点”。


  专家还提醒,宠物狗从公园、野外玩耍回来后,也要仔细检查其身上有没有蜱虫附着,长毛狗要拨开毛发检查,如被蜱虫叮咬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蜱虫随宠物狗进入家中。


  “蜱虫叮咬人体时会分泌让神经麻痹的毒素,因此很多人被咬后未能第一时间发觉,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邹洋说,如果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强行拔出,可以用红霉素软膏覆盖整个虫体,使其窒息死亡,约半小时后再用镊子将其垂直拔出,注意检查是否还有口器残留。


  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徐京杭说,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星空zjj 发表于  2024-06-06 14:47:55 40字 ( 0/144)

夏季气温升高,蚊虫繁衍率增高,要注重日常卫生清洁与防治工作,防范感染疾病的风险。

天气渐热 防蚊虫攻略请收好

来源:新华网


  端午节小长假临近,不少人打算去户外郊游或野营。随着天气渐热,蚊虫活动也更趋活跃,被叮咬后不仅痛痒难耐,一些蚊虫还可能导致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哪些蚊虫需要格外留意?居家和外出时应如何做好防护?被叮咬后如何处理?这份防蚊虫攻略助你安然度夏。


  这些虫类需要警惕


  入夏之后,虫媒传染病进入相对高发期。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暖湿化,很多虫类活跃的时间更长,活动范围增大。


  “近期因蜱虫咬伤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以前蜱虫的活跃时间是6月到9月,随着全球气候暖湿化,现在从4月到10月都要进行监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说。


  据介绍,蜱虫叮咬人体后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发布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一些相对更少见的昆虫伤人也不含糊,比如形似“大蚂蚁”,身形细长、橘黑相间的隐翅虫。“在脸上拍死一只虫子,刚开始只是有灼热感,后来越来越疼,起了一大块红斑脓疱。”近期,多位网友贴出照片,控诉被隐翅虫伤害的经历。


  专家表示,隐翅虫有强酸性体液,如果被“拍死”体液就会释放在人的皮肤上。因此,不要直接拍打隐翅虫,想办法将其赶走即可。处理隐翅虫可以用胶带粘、用多层纸巾按,不要直接接触虫体。放一盆清水并滴入风油精,能对隐翅虫起到诱杀作用。


  还有一种外形与蚊子相似的昆虫白蛉,在我国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北的农村地区,5月到9月进入活跃期。白蛉通常栖息于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喜欢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是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


  黑热病的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乏力消瘦、皮肤暗沉,容易被误诊漏诊。邹洋表示,夏秋季节如果身处白蛉出没的地区,建议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穿着长衣长裤,使用驱蚊剂、纱窗和蚊帐进行防护。如果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


  蚊子叮咬不容小视


  蚊子是夏天最常见的毒虫,也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者,比如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传播乙脑的库蚊和传播疟疾的按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北京地区最常见的蚊子种类一是淡色库蚊,另一种是白色伊蚊,后者正是我国常见的能传播登革热的蚊种。


  “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也称黑斑蚊、花斑蚊,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邹洋说,伊蚊的特点是主要在白天叮咬吸血,而非“昼伏夜出”。家里尤其要避免积水,即使是干净的存水,伊蚊也能在其中产卵繁殖。


  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今年前3个月,美洲地区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超过300万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邹洋说,登革热通常有几天的潜伏期,患者起病通常有高热、皮疹,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皮肤、鼻腔、牙龈、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症状。有过出境经历,尤其是去过登革热高发地区的人,出现症状后尤其要注意排查。


  对于驱蚊产品的选用,受访专家表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可以使用避蚊胺,其对蚊子之外的很多其他昆虫也有驱避效果。儿童选用驱虫剂,避蚊胺浓度不要超过30%,要注意避免喷到面部和误服。


  孩子和宠物尤其需要做好防虫


  夏季人们穿着凉爽,户外活动增多,喜欢去草丛、树林玩耍的孩子和宠物,相对更容易受到蜱虫侵害,做好防护很有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资料显示,蜱虫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京杭建议,野外露营、徒步时尽量穿浅色光滑的长衣长裤,能扎住裤脚更佳。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产品也能起到减少蜱虫叮咬的作用。在草丛、树林等地活动后,家长要重点检查孩子耳后、脖子、腋下等部位,看看有没有新增的“小黑点”。


  专家还提醒,宠物狗从公园、野外玩耍回来后,也要仔细检查其身上有没有蜱虫附着,长毛狗要拨开毛发检查,如被蜱虫叮咬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蜱虫随宠物狗进入家中。


  “蜱虫叮咬人体时会分泌让神经麻痹的毒素,因此很多人被咬后未能第一时间发觉,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邹洋说,如果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强行拔出,可以用红霉素软膏覆盖整个虫体,使其窒息死亡,约半小时后再用镊子将其垂直拔出,注意检查是否还有口器残留。


  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徐京杭说,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