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一个正直的人啊啊啊 发表于  2024-03-29 09:44:35 4225字 ( 1/1579)

画家来到村里 村民拿起画笔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


画家来到村里 村民拿起画笔(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本报记者 王 丹

《 人民日报 》(2024年03月29日   第 12 版)


  春风徐徐,远山披上绿意。“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了陈云发。张佰桥站在门口:“老陈,走!上山写生去!”


  陈云发今年65岁,是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的农民,张佰桥是湘东区美术协会主席。自从“零799艺术区”来到村里,他俩就成了好朋友,陈云发也一步步圆了他的“画家梦”。


  “0799”是萍乡市的电话区号。几年前,萍乡市安源区的一处旧工厂里开有18个艺术工作室,聚集了张佰桥等一批艺术家,形成了名为“零799艺术区”的艺术聚落。艺术家们在此创作,筹建美术馆、举办公益展览。后来,旧工厂面临搬迁,18个艺术工作室怎么办?风景秀美的江口村,进入艺术家们的视野。


  沿着萍水河驱车在省道上,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江口村便坐落在河岸边。江口村是一个建制村,有10个自然村1700余人。“曾经,河里一股煤油味,省道通车前,出村都靠摆渡船,建起江口大桥前,出村要绕好长一段路。”陈云发回忆。后来,建了桥,通了车,修了进村路,整治了河岸,江口村越来越秀美。


  就这样,在一座小山坡上,100多天,“长”出20余栋白房子和名为“白空间”的湘东区美术馆。2020年10月,30多名艺术家搬进江口村,小山村变身“艺术村”。


  “白色,意味着包容。任何色彩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都会显得很突出,我们希望更好地呈现艺术之美。”张佰桥说。随着艺术家来到村子,也带来更多关于“美”的展陈。


  一手托着调色盘,一手举着画笔,眼前一个画架,陈云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过去,陈云发以种田和做泥瓦工为生。艺术区建设期间,陈云发家中的几间房子被张佰桥租来存放画具。艺术家们创作时,陈云发也在旁边看。后来,张佰桥送给陈云发一套画具,“感兴趣,就跟着学!”


  河边、田间、山上,艺术家去写生,陈云发也跟着去。美术馆建成后,每年定期面向公众开设免费培训课程,陈云发总是积极参加。艺术家们还常常到湘东区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面向乡村教师的“艺术大讲堂”。


  渐渐地,陈云发从“陈师傅”变成了“陈老师”。第一年,他只是简单地模仿,把看到的景象直接用色块“搬”到画板上;第二年,他的画板上,有了更多样的调色、更细腻的笔触;第三年,他有了自己的绘画创意和表达,用张佰桥的话说,“已经有向主观创作过渡的趋势”。


  3年来,陈云发已经卖出50多幅画,还有8幅作品入选美术馆的展览,2幅被收藏。改变同样发生在张佰桥身上,过去3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和乡村有关,“越来越喜欢待在村子里,和大半村民都相识”。


  乡村给艺术家们以丰富灵感,艺术也给村庄带来了人气。


  2022年,江口村依托现有资源,修建完善了鸬鹚烟雨艺术景区、研学中心等文化空间。此外,江口村还搞起了全域旅游,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发展农旅研学,让山水艺术嵌入文旅产业。


  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群介绍,几名村民在艺术家们的培训下成为扎染、版画、陶艺等方面的研学老师,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短短两三年,江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到10万元增至2023年的107万元,农文旅产业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眼下,萍乡市第四届零799艺术作品展正在“白空间”举办,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画展里有我的3幅作品。参展作品都有门槛和标准,我画得还不够好,要继续画嘞!”陈云发笑着说。 


  ■记者手记


  文化赋能,需要“贴地生长”


  一处栖于旧工厂的艺术聚落,为搬迁挪地,该何去何从?一个风景秀美的偏远山村,文化资源匮乏,该如何发展?


  江口村“零799艺术区”的实践,给出了一种探索。


  采访中,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群讲起村子曾经交通不便,出村得走几里地,再过河,后搭车。为此,他带着村民种荷花、养龙虾,“把村子打扮得美美的”,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艺术区“搬家”时沿河选址,就选中了江口村。


  乡村发展,要挖掘自身禀赋。在记者采访过的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案例中,要么是村子本身文化遗产丰厚,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挖掘,要么是村庄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居环境良好——如此,吸引了文化产业入驻。


  文化赋能,需要“贴地生长”。艺术家张佰桥和村民陈云发的互动便是生动写照。张佰桥说,来到江口村后,对村庄的认识、与村民的交往,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陈云发则在农闲时拿起画笔,吃上文旅饭,开启新生活。扎根乡土的文化产业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乡村发展需要更多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还要看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引导、统筹规划,避免千篇一律。唯有如此,方能促进文化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双向奔赴。

苗洪 发表于  2024-03-29 15:49:13 31字 ( 0/200)

乡村有麦田翻滚,稻花飘香,矗立的向日葵。有取之不尽的艺术题材。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


画家来到村里 村民拿起画笔(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本报记者 王 丹

《 人民日报 》(2024年03月29日   第 12 版)


  春风徐徐,远山披上绿意。“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了陈云发。张佰桥站在门口:“老陈,走!上山写生去!”


  陈云发今年65岁,是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的农民,张佰桥是湘东区美术协会主席。自从“零799艺术区”来到村里,他俩就成了好朋友,陈云发也一步步圆了他的“画家梦”。


  “0799”是萍乡市的电话区号。几年前,萍乡市安源区的一处旧工厂里开有18个艺术工作室,聚集了张佰桥等一批艺术家,形成了名为“零799艺术区”的艺术聚落。艺术家们在此创作,筹建美术馆、举办公益展览。后来,旧工厂面临搬迁,18个艺术工作室怎么办?风景秀美的江口村,进入艺术家们的视野。


  沿着萍水河驱车在省道上,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江口村便坐落在河岸边。江口村是一个建制村,有10个自然村1700余人。“曾经,河里一股煤油味,省道通车前,出村都靠摆渡船,建起江口大桥前,出村要绕好长一段路。”陈云发回忆。后来,建了桥,通了车,修了进村路,整治了河岸,江口村越来越秀美。


  就这样,在一座小山坡上,100多天,“长”出20余栋白房子和名为“白空间”的湘东区美术馆。2020年10月,30多名艺术家搬进江口村,小山村变身“艺术村”。


  “白色,意味着包容。任何色彩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都会显得很突出,我们希望更好地呈现艺术之美。”张佰桥说。随着艺术家来到村子,也带来更多关于“美”的展陈。


  一手托着调色盘,一手举着画笔,眼前一个画架,陈云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过去,陈云发以种田和做泥瓦工为生。艺术区建设期间,陈云发家中的几间房子被张佰桥租来存放画具。艺术家们创作时,陈云发也在旁边看。后来,张佰桥送给陈云发一套画具,“感兴趣,就跟着学!”


  河边、田间、山上,艺术家去写生,陈云发也跟着去。美术馆建成后,每年定期面向公众开设免费培训课程,陈云发总是积极参加。艺术家们还常常到湘东区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面向乡村教师的“艺术大讲堂”。


  渐渐地,陈云发从“陈师傅”变成了“陈老师”。第一年,他只是简单地模仿,把看到的景象直接用色块“搬”到画板上;第二年,他的画板上,有了更多样的调色、更细腻的笔触;第三年,他有了自己的绘画创意和表达,用张佰桥的话说,“已经有向主观创作过渡的趋势”。


  3年来,陈云发已经卖出50多幅画,还有8幅作品入选美术馆的展览,2幅被收藏。改变同样发生在张佰桥身上,过去3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和乡村有关,“越来越喜欢待在村子里,和大半村民都相识”。


  乡村给艺术家们以丰富灵感,艺术也给村庄带来了人气。


  2022年,江口村依托现有资源,修建完善了鸬鹚烟雨艺术景区、研学中心等文化空间。此外,江口村还搞起了全域旅游,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发展农旅研学,让山水艺术嵌入文旅产业。


  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群介绍,几名村民在艺术家们的培训下成为扎染、版画、陶艺等方面的研学老师,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短短两三年,江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到10万元增至2023年的107万元,农文旅产业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眼下,萍乡市第四届零799艺术作品展正在“白空间”举办,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画展里有我的3幅作品。参展作品都有门槛和标准,我画得还不够好,要继续画嘞!”陈云发笑着说。 


  ■记者手记


  文化赋能,需要“贴地生长”


  一处栖于旧工厂的艺术聚落,为搬迁挪地,该何去何从?一个风景秀美的偏远山村,文化资源匮乏,该如何发展?


  江口村“零799艺术区”的实践,给出了一种探索。


  采访中,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群讲起村子曾经交通不便,出村得走几里地,再过河,后搭车。为此,他带着村民种荷花、养龙虾,“把村子打扮得美美的”,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艺术区“搬家”时沿河选址,就选中了江口村。


  乡村发展,要挖掘自身禀赋。在记者采访过的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案例中,要么是村子本身文化遗产丰厚,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挖掘,要么是村庄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居环境良好——如此,吸引了文化产业入驻。


  文化赋能,需要“贴地生长”。艺术家张佰桥和村民陈云发的互动便是生动写照。张佰桥说,来到江口村后,对村庄的认识、与村民的交往,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陈云发则在农闲时拿起画笔,吃上文旅饭,开启新生活。扎根乡土的文化产业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乡村发展需要更多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还要看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引导、统筹规划,避免千篇一律。唯有如此,方能促进文化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双向奔赴。

1 页号:1/1 到第 页 
  查看完整版本:相关论坛内容